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碩一結束


  碩一就這樣結束了。作為一個研究生,過去一年我念了點書並且試圖去釐清其技藝之美,於焉也在腦海中刻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話,像是Polanyi說的西方人(或者被自我延伸為某一部分的現代人)意識的幾個基本事實:「對死亡的認識、對自由的認識,以及對社會的認識。第一者,按照猶太人的傳說揭示於舊約故事中。第二者,則是藉著新約所記載之耶穌教誨如何發掘個人的特異性。…第三者則是因我們生活於一工業社會而向我們揭示著。」

  或者也有比較簡短的,像是JT說:我相信社會學是要尋找大於個體之上的社會結構,但同時我也堅信,在某些重要的歷史時刻下某一些少數的人有著改變歷史走向的可能。

  而我無意在列舉下去,但不得不說,在這些光怪陸離歷史社會交織拼湊的文本之中,對我而言並沒有一段話比得上駱以軍在臉書或許是燥症發作或者失眠嗑藥症候之下所寫的這段話。當然這只是對我而言,但照著社會學的宿命命題來說,「對我而言」必然意味著對某一群相同社會位置的人而言,儘管這一群人我難以命名之,但我相信有一些跟我一樣的人在不知生活為何之時,能夠在這樣的一段話裡面受其召喚以進入平板生活的另一個側面。

我們要走到那裡去呢
我們想像有一個世界的盡頭
比較和機場大廳 出入境海關這些消除掉那遙遠空間
無關的想像
風沙漫起的公路
或站在(也許是南美最南端)一片大海的面前
或一群貧民窟 四面八方曬晾的騷臭花眠被
也許是一片沙漠
也許是漫長的火車之旅
我們睡在硬座上頭的行李架上

我們剽竊了許多我們不曾去過的風景
但那樣的孤單和發瘋想走進那風景裡的夢遊感從來是真的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但有時我們竟可完全沒走進現場
就剽竊了公理和正義
一個義大利的小偷
一個加薩走廊炸彈廢墟裡哭泣的嬰孩
一個緬甸被射殺的僧侶
印第安陶笛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或薩哈林旅行記

我們要走到世界的哪裡
也許我們根本是個不存在的地名
遙遠之地有人期待走來我們這裡
當作他的世界盡頭
我們自戀而以為比以前的人更勇敢
但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認識那許多許多把我們鏡像成一個
許多人按讚(其實是我們自己裡面的我們自己)
的那個人
我們不認識那些被我們每日像虛空中不斷轉貼的
裡頭的任一個人
所以我們說謊
我們只是說故事的人

但是
我對她說
過了一個年紀之後
我們如果繼續在想這件事
就必然要走進故事裡了
那很像老梗
但於我們必然是要啟動這樣的旅程
我們開始懷念感傷那些年輕一輩正要展開的年紀
我們曾錯誤的誇大自己的衰老或少年
(我們太早衰卻又太晚熟了)
錯過了太多該抬起屁股出門
進入在陌生之境為現在的自己孵養故事的很長很長的時日
但奇怪 我們還是變成現在這個奇妙的說故事人
其實我們現在再不寫一本書
他們也記得我是說故事人這個身份了
或者 現在至死 我們再如何努力 奮戰拼搏一本完全不一樣的小說
他們還是只記得我們最開始的那幾本書

於是
這件事變成一個人孤獨的迴旋轉圈
既然如此
我們為什麼不趁光度漸暗 有限的餘生
真正進入那個我們要說的故事的旅途呢
一個旅者 孤獨呆在枯荒曠野旁的公路等攔車
或坐在高空三萬呎飛機那金屬子宮般小廁所裡頭抵艙門哭泣
時差 穿過不同半球的日和夜
擁抱著陌生人睡醒後忍不住不斷刷洗自己的身體
他會知道那是無法用這麼直接的哀傷 憤怒 同情 恐懼
講清楚 人類 完整的存在形貌
我說
不是故意耍孤獨(她知道)
不是故意反社會(她知道)
而是(對我們這樣的人而言)一個真正的故事

很久以前就發生了
比我們更好的說故事人
妄圖用故事把這個世界包裹進來
所有發生的事
但這世界以十的n次方的速度暴漲著
暴漲時每一單位裡的密度不但沒減少
且塞滿擠縮了更多故事之癌的基因複印 突變
慢慢說故事人像被暴風從後腦一巴掌捲走的落單守夜人
變成碎片裡的碎片
他可以感覺到處都是他
範圍大到像星空一樣
但他的碎片混在其他說故事人的碎片海洋裡
(或並沒有說故事人 而只是一個因暴漲而產生的時間幻覺)

於是
關於一趟該給予一個好故事的漫長旅途消失了
你坐在家裡客廳 書房
而世界像天文館的園頂投影星空那樣不及眨眼的快轉
沒有因漫長旅程而留在胸臆的
不是感動的 私祕顫抖
不是教訓的 嘆息或感慨

"但人類不是這樣的!!!"(不論是善或惡 情殺或父親的哀慟)
"我 我想說的是一個光滑的 或線團般的存在........"

"但我們不恰正同時在這兩個狀態中嗎?"她說 美麗的眼珠像玻璃珠子
分不出是安慰 還是她習慣的女兒式的訓誡
"譬如戰國策 譬如世說新語 也許某個繁複又錯亂的時代
上帝的拉霸機拉到十五連線
那時想貪心看人類如浩瀚星河全景的人
也是透過短句 短篇幅的故事
才看到那段文明的瘋狂和華麗"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機場之路


  過去半年多我去了十幾次中正機場。大概從中山高轉機場快速道路開始,沿路的路景逐漸單調化,準備進入一種機場空間特有的壯大空寂與秩序。好像一個無菌室般的非人之地,似乎永遠都有恆定的溫度與濕度、天色與光線。更奇妙地是,這裡夾雜了各式各樣終其一生你只能窺其一瞬之光而再無機會相遇如不得辨識之繁星亮點的陌生人,但他們對你來說又平板均質毫無分別。

  來來回回在這樣的空間路徑裡,不知不覺我也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機場之路:順著可預測的車流量變換車道下交流道往接駁快速道路,遠方因機場配置而低矮開闊的天空下並沒有測速照相,快速穿越之見到機場的首棟高樓然後準備減速,進入地下室停在永無分別的某個停車道。再來就是出入境大廳了,開始聞嗅到各種或興奮或離別的五味雜陳卻極端樣板的人群情感。

  有時候我會想到喬治克隆尼演的飛行型男。在他眼裡或許我也是樣板人形中的一個,或者當我站在由交織鐵件打造的現代感室外頂棚底下抽菸的時候他注意到我,然後對我的惆悵陳靜擺出一老手的冷笑:這小伙子真懂這空間是怎麼一回事嗎?

  有時候我也會想到湯姆漢克斯演的夾縫之人,他在這冷酷異境裡沒想到竟能用那天真傻氣換來一份溫暖。當我見到他莽撞地在樣板人群裡穿梭之時,我或許會如同站在塔尖看見壅塞車潮的水泥路上哪輛機車如入無人之境且不合時宜地穿越而過於是引起我塔尖的注目,然後他跑上我的面前,我想:這不是那個在繁複蜂擁年代裡不顧旁人只向前奔跑的阿甘嗎?

  當然,我也會想起陳昇唱的Airport Malpensa:生命的旅程,沒有來的,都是去的。

  今天我又去了一趟機場,送走了我們家一半的人口。算命的說我遷移宮落破軍武曲,離出生地越遠發展越好。但就在我哥一家三口踏出海關的那一剎那我忽地覺得自己是一個哪也去不了的人,這機場空間、機場之路,竟如一終點盡頭那樣,再過去我也不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