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黃小楨的好朋友,常用自己的味道唱好朋友的歌;她經常和楊乃文喝酒海聊,針砭臺灣藝文圈;她在臺北Live House彈唱六年,最終被主流唱片圈挖掘,李壽全惜才如己女;她靠獨立的才氣堆攢兩岸人氣,她的藝名成為清新圈的新寵。就是這個叫張懸的女聲,在上海爽快地答應下在Dirty Three演出結束後趕到育音堂彈唱。對有的人而言,這個清晨破曉的消息太奢侈,這個二十四小時內下的決定太突然;而對張懸而言,唱歌給喜歡她的人聽就是家常便飯。這個靠實力出名的女人權衡著自己對歌迷和生活的態度。她反復強調,張懸只想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做個吉他歌手,給雜誌寫寫書評,嫁給個志趣相投的人。
10月26日,她先出現在上海雲峰劇院的舞臺上,之前是臺灣實驗團Goodbye!Nao!瘋狂但又不徹底的脫褲子表演。如果觀眾都聽到Dirty Three了,對這種音樂表現當然也不會感到奇怪。這個一半成員還在臺北念書的樂團受莊子和AV女優的雙重影響,樂團名字乾脆直接來自日本女優及川奈央。沒想到的是,樂手在這次演出中真的高潮了。Dirty Three出場時,Warren Ellis和往常一樣向觀眾打招呼握手,他鬍子竟然都那麼長了!鼓手Jim White比印象中胖很多。前一天在現場酒吧演出時我離他不過兩米,清楚地看到這個像廚師翻勺一樣打鼓的男人神奇的雙手。他總是顯得睡眼惺忪,像一個剛吃了魚子醬後露出滿足感的靦腆老頭。至於Mick Turner,很難想像Dirty Three那種複雜的結構音樂中的吉他,竟然是如此輕描淡寫。他帶著瘦削的安靜,反襯出Warren Ellis野蠻的颱風。演奏《Cinder》中的《Great Weaves》時,張懸套著羊毛線衣上場,還來不及等近一半的觀眾喊完她的名字,就進入了Chan Marshall的角色。
張懸的確是合適的人選。如果你瞭解到《寶貝》這些歌曲不過寫於她13歲時,你就必須對這個已經組了樂隊(Mango Runs)的女歌手重新定位。張懸版的《Great Weaves》溫暖而飽滿,比起發狠的Chan Marshall自然是另一番味道。她演出後到後臺抽煙,然後我去會她,帶她趕在專場前先去看一個攝影展。那是她朋友,一個上海攝影師的商業攝影展。張懸從出粗車裏看淮海中路的景色,感歎上海的繁華。她說臺北的燈可沒上海的好看,商業區還有矮矮的樓,讓她難忘。我們聊起北京、大理、臺北女巫店,以及Pink Floyd、竇唯、崔健和兩岸的唱片工業,還有她的吉他導師Neil Young。無論說什麼,我都能清晰地感覺到她獨立的見解和毫不遮掩的態度,說起某些不靠譜的音樂人,她一句“媽的”就上來了。對於歌迷的態度,張懸不希望他們崇拜誰,她覺得大家應該把精力放在音樂本身上。
人們把張懸和陳綺貞、曹方放一塊兒說,這的確太游離于唱片周圍了。雖然陳綺貞也聽The Beatles,但張懸明顯屬於根源搖滾氣質的獨立女聲。她對上世紀70年代的搖滾情有獨鍾,她的下張唱片,將以樂隊形式出現,會讓歌迷聽到和高中時代寫的清新民謠完全不同的套路。
張懸父親是北方人,她愛吃面,我們就在仙蹤林吃牛肉面。坐定後發現,很長時間沒有一個女性在我面前煙癮比我還大了。我把moci的碟給她,她看到孟娜翻唱黃小楨的歌時激動地表示要帶回去給她聽。她左手十多件腕飾在燈光下鮮豔如初。
對只有一天宣傳,到底會來多少人聽她專場的擔心完全多餘。張懸一進育音堂,徑直走上舞臺,幾十號人就圍攏過來,很多喜歡她的孩子進門就看到張懸,他們的表情顯得驚愕多於激動,像一場精心策劃的假日旅行,被提前擠壓在幾個時辰裏,每一秒鐘都讓孩子的想像變得具體而微。張懸的琴還沒到,試好音,她就下臺到吧台一邊喝酒一邊給大家簽名。在眾人面前,她依舊點燃日本香煙,比起陳綺貞的文雅形象,張懸果然像自己形容的那樣“粗”。
我到調音台裏放《My Life Will…》,大家一聽到《Scream》就跟唱,氣氛輕鬆而融洽。而之前由於Dirty Three在雲峰劇院的演出出了意外(演出時間和後面的同場其他演出衝突,結束得很唐突,觀眾不滿,主辦方言辭過激,導致退票、協商加演等事情),澳大利亞人又帶著還沒聽爽的歌迷趕來育音堂加演。張懸的琴從Dirty Three的車上傳進現場,寶貝張懸上海臨時加演的彈唱會正式開始。
她之前認真地寫了一張歌單,並嚴謹地讓調音師幫她把音響調到最佳。她點燃香煙,喝了口青島啤酒——一個小時裏的第三聽啤酒,然後和觀眾說了很多話。現場的人可以感受到她的客套一點都不客套,句句大實話。開場曲,翻唱Mansun的《Mansun`s Only Love Song》,幾次變調非常自然,箱琴的質感慢慢譜開。後面就是吸煙、唱歌、喝酒穿插。她在《討人厭的字》裏唱道:“大家都怕了苦日子,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我還寫著那,沒人懂的歌詞,寫下討人厭的字。”這讓我想到《My Life Will…》裏的玩票哼唱《Malaimo》。流行音樂批評家認為張懸的歌詞太文學,旋律又不特別討好人,可這都是些什麼評價?真實成為過失,純真的才氣成為商業音樂的制約,獨立樂人不會吃這套。《欲望把眼前的地板鋪滿》後,她唱了一直想改成中文詞的《良心》。這個詞也是這一天她不斷對我提起的。唱好《畢竟》,她分別翻唱了《Her November Diary》和《粉紅電臺頭》,前者是臺灣Post Rock團8mm Sky的作品,這支樂隊曾經是Explosions in the Sky和Múm等樂團在臺灣演出時的本土暖場團;後者是薄荷葉的抒情金曲,少了林倩氣息轉換的童聲腔,張懸唱時更顯自然、成熟,體現了張懸一定會唱出自己味道的翻唱初衷。後面一首是Neil Young的《Gotta Love》,音樂響起,人們看到了一個沉穩又不失可愛的民謠女歌手迂回的手指,輕點的額頭,這一刻的溫暖莫非真應了那些似乎誇大了張懸音樂力量的說辭?最後一首翻唱是黃小楨的《每秒9.8公分》。加演三首,歌迷呼出了他們等待的老曲目《無狀態》、《喜歡》和《寶貝》。甜美的收場,即便有人不合時宜地喊了一句“阿扁下臺”,也被這個大方的女生以“阿扁又不是我生的”巧妙彈回。不是說張懸已經無懈可擊,而是你時刻都能感受到作為平常人的張懸,她的那些讓歌迷先做回自己再去聽音樂的說教,對熱愛獨立音樂的孩子時常保持獨立的腦袋是多麼重要。不管有沒有張懸,我們都會帶著獨立的精神去生活;而張懸作為一個歌手,在每次唱歌前都讓大家先安靜下來,她把音樂當成說教的利器,將那些基本的道理唱給人聽,這份真摯才是讓我對這個樂人尊重的關鍵。沒有任何人發現她今天是帶病演出的,當音樂成為事業,愛好變成現實,沒有誰更能體會樂人自己的美好和滿足。
她讓大家歡迎Dirty Three的再度登場,闡明,他們的音樂很棒。她下臺,和朋友閒聊幾句,又像個歌迷一樣倚在吧台邊,隨著Dirty Three的聲聲噪響而歡呼。那一刻,她只是一個喜歡搖滾樂的女孩,內心被舞臺上交雜著藝術民謠和先鋒爵士的好音樂而震動;那一刻,她的雙手不再屬於和絃與記號筆,隨空劃下的臂痕,是沒有國界的音樂共鳴。
--
不只是因為張懸,更是因為我喜歡這篇樂評,簡單直透不討好,有股中肯的豪氣。
2006年11月5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好久沒來晃你的網誌了..看完你洗冷水澡3天的那幾篇 才看到這篇張懸
回覆刪除這篇真的寫很好
但我覺得 你寫萬事通的那篇 也很好
我也很喜歡張懸呢
回覆刪除她真的很棒
推薦你ㄧ個我也很喜歡的ㄧ篇別人寫的張懸
寫的不賴被很多人轉錄
http://www.wretch.cc/blog/justin1534&article_id=6005369&tpag
e=
1#trackback3766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