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巴拉卡光影


  不存在著明亮通透的巴拉卡公路,記憶中是這樣,現實中也是。巴拉卡公路是黑色的,在大屯山群間,在竹林與竹葉的覆蓋下。巴拉卡公路連接淡水和擎天崗,巴拉卡公路屬於夾縫。

  三四年前第一次行經巴拉卡公路,黑暗被一輛輛青春的機車照亮,被照亮的竹林露出無數的縫隙與洞孔。巴拉卡公路仍然是黑色的,再多的光源都無法穿透,無數的竹林孔隙只是牢欄交錯。進入巴拉卡公路只有頭尾,路途間你只能順勢蜿蜒。

  (巴拉卡聽起來像是個僧侶、漫遊者、冒險者。披著極深色、難以描述色彩的斗蓬,只露出鼻頭和口唇。巴拉卡只行腳在人群的陰影與碎屑中。巴拉卡是這個世界之外的人。)

  第二次走巴拉卡公路,我和阿猛開車到擎天崗下低一點的休息站。光源在遠處,這裡幾乎被黑暗完全覆蓋。「覆蓋」意味著加諸某種質量,這似乎與黑暗的虛無相抵觸。

  物理學中光有其波粒二向性:光一面具有粒子性但沒有質量,一面光具有波動性但不需要介質。光兼具了存在與虛無。而黑暗似乎總是指向虛無,黑暗不屬於波動也不屬於粒子,黑暗的世界是沒有光源的世界,沒有輪廓,也沒有色彩。

  輪廓在黑暗底下無法完整,無法構成一個整體,像是瞎子摸象,沒有光源照射的整體在黑暗中殘缺不全,並且被聯想、認知成各種奇形怪狀的東西。而色彩僅屬於一種光源照射底下才能顯現的屬性,色彩只是一種光學的、物理學的定義,色彩塗料只是在事物上覆蓋一種能將有色光反射出來的質料。沒有輪廓和色彩,經驗只是不完整的專擅定義。

  在擎天崗底下,我想起了某一回張君玫問我:「Weber眼中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當時我回答「被主觀賦予的價值」。張君玫說我錯了,Weber眼中世界的本質是混沌(chaos)。混沌的世界沒有支點,也沒有光源;混沌的世界沒有二元對立,這裡是諸神並競的圓形劇場;混沌的世界不可能是明亮的,但黑暗與虛無毫無相關。

  這裡存在了紛雜的價值與經驗,但沒有光線投射賦予的秩序。

  於是在黑暗中我們直接通向事物的本質,黑暗的虛無帶來一種誠實的存在,在黑暗中我們才承認經驗的不完整和殘缺。黑暗成為一種實存的覆蓋,密不透風地如同巴拉卡公路。在巴拉卡公路上,光明需要介質,黑暗有其質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