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Wirklichkeit)與價值是相互獨立的範疇,通過之我們的觀念內容變成了世界圖景(Weltbidern)。P3
如果存在著某個具有必然價值的事物,他便可以成為一個衡量的尺度。依著這個某事物的價值尺度,一切異於某事物的他者都可以在這個必然尺度底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獲致價值和意義。也就是,如果我們能找到任何一個經驗現象其存在與價值的必然關係,那麼我們就可以依其推論出所有事物的絕對價值。如此的話,在所有的價值與存在之間就有了一種穩固的關係而沒有斷裂。
然而,存在與價值是無法被證明推斷的。在經驗中我們無法把握任何存在與價值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因為關於一個絕對存有者的論述是二律背反的。在經驗世界中,價值與存在是兩個獨立且無法被確證的範疇,各種關於價值、存在的推論只是在闡述這兩個範疇與其對象實存的對象化過程。我們能把握的也僅止於此。
在價值與存在之間存在著一座聯繫彼此的橋樑,這座橋樑屬於一種非必然的偶然性。一種偶然性的關係,為我們在價值與存在之間搭起了聯繫,而這個聯繫就是我們據以認識世界的方式。透過這座偶然的橋樑,或者說這個動態的關係形式,我們的世界就成為了一個複雜的圖像。這個圖像由各種動態變化的欲求構成。在這些欲求中,經驗世界的存在被賦予了價值。價值是被賦予的,並且在價值與存在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連結,在本質上他們是彼此獨立的。
價值是被賦予的,也就意味著價值是一種不斷改變的抽象的生成。當我們賦予某事物一個價值的時候,事物和我們自身都沒有本質的改變,也就是價值的生成並不是我們或者事物的屬性的增添,而是價值生成搭建了我們和事物的聯繫,或者說我們和事物的聯繫促使了價值的生成。所以更精確地說,價值存在於關係之中。並不存在著兩個獨立並偶然對應彼此的價值、存在範疇,而是在存在的範疇中,存在物與存在物之間的關係生成了價值。價值是至少兩個存在物彼此間的第三個範疇,也就是,價值若非存在物的彼此對象化就無法生成。而價值的推論,也就是對這種對象化關係的探究而非對價值的本質。
對象化
精神生活開始於自我及其客體仍沒有被區分時的無差別狀態…而意識與其內容的分離是第二階段意識的結果…。P7
當一個主體擁有其自我存在的意識時,這個意識已經是屬於客體的範疇了。起初的精神生活—在還未意識到他者的存在之前—只是一種充滿感知與印象的模糊狀態,感知的載體與內容尚未抽離開來,精神生活只是存在但並不意識到自我。也就是,精神生活的起初並沒有「一」的概念,「一」的概念是在「二」的概念中被確立的。只有精神認識到有另一個不同於自己的存在,精神才知道「自我」是一個存在物。如此一來,主體的形成必然有一個客體的對應,而且這個過程必然會生成價值,因為屬性的對照與比較就會生成價值。同時,價值也非透過這個對象化的過程便無法生成,因為在精神狀態尚未擁有自我意識之前並沒有任何的價值判斷,他頂多「只是」存在而已。
主客體的形成出於同樣的對象化關係,並且在這種關係中生成了價值。這個價值成為了他們的屬性,但這並不牽涉他們的本質。在AB兩者中,A做為主體賦予其客體B一個價值,這個價值是透過對象化所認知的B及相比較之下的A的自我的價值,但此價值與B的本質完全無涉,此價值是A以主體姿態進行認知的主觀判斷。毋寧說A與其所賦予B的價值是一個統一體,這個過程中B做為一實存並未有任何質的改變。價值所賦予客體的屬性是一種主體的主觀判斷,在這個對象化關係中,何為主體何為客體永遠都只是相對性的。
當我們說價值是偶然被賦予時,並非意味著價值有著完全自由,可以被任意賦予和消滅的完全彈性。而是當我們產生主體自我意識時,一個客體的存在以及其對象化所生成的價值就成為必要的條件。價值是被偶然賦予的,但是這個偶然是出自一種必然的主體的價值判斷。而且這個主體作為社會生活實在的一個片段,他的價值判斷也總是被社會生活規制著。
距離化
對象因而就形成了,它的特性是通過與主體的分離而被賦予的,主體同時建立並且試圖以他的欲求征服它,對我們而言這就是價值。P10
價值的賦予和判斷,與對價值的需要是不同的事。實存透過主體的對象化而被賦予了價值,但是對主體而言,這個價值經過其概念與欲求的形塑卻未必會成為主體所需要的。
一個價值對於主體是重要的,其來源可能是價值給予的快樂或益處,但是其最根本的毋寧說是純粹的需要。對象化以及需要在此就意味了一種距離,因著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距離,使得這份價值的需要成為可能。一樣有益的事物對於主體而言未必是需要的,因為這個有益的事物可能極為自然地被主體所擁有。如此,主體即使認知到他的有益,但是在不虞匱乏的擁有中主體並無法意識到對他的需要。在食糧充足且分配得宜的社會裡,食物對於主體僅是有益的,但不會具有任何重要性。
價值生成於主客體的關係中,透過主體與客體的距離與疏遠,主體才會真正渴求這份價值。當主客體之間的對立與距離被消融時價值就被消耗了,價值只有在對照、分離於主客體,在一種異化的主客體關係中才會被欲求。這樣的距離化,透過經驗世界中以各種為得到價值而付出的努力、對其他價值的放棄、獲取價值的難度表現出來。主客體因著距離化而激發了欲求,而距離的設立其目的就是克服距離。完整的說:人們所真正欲求的事物總是與其主體有著一定的距離,所以距離在主體意求該事物時就被設立了。於是主體開始朝著獲取這個需要邁出步伐,然後在重重的距離中原先的需要和欲求更加被激化,這個激化遂驅使主體繼續向前邁進,於是在克服了距離之後主體得到真正的滿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