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刊載在兩年前的某本印刻上頭,如果不是我對其中的某些面孔太過熟悉,不然不會在頁面快速翻動的瞬間停駐下來。
「台灣席夢絲總經理曾佩玲專訪」
我印象中的「曾佩玲小姐」(其實是我印象中的曾阿姨),的確,如同印刻專訪中一般,她是個全職的媽媽與女強人。為了每天中午能夠回家看孩子一眼她搬到距離公司五百公尺的住處;似乎學過畫,積極進修;讀老莊,在乎修身養性;另外,當然當然,她是個事業有成的女強人。
曾佩玲小姐的小兒子-魏愷興(暱稱星),曾經是我最親近的朋友,小學時的每個禮拜三(只有半天課),總會期待下午的時間在他家打打電動。小學六年許多寂寞與逃避的時間,星成為我最大的陪伴與友情支柱,那個時候的我們,對於他媽媽無時無刻的關注與叨唸是有點不耐的,或者只有我不耐吧。
印刻專訪中的那張全家福照片-父母坐在前頭的復古凳子上,兩個孩子一左一右地站在後頭。曾阿姨(還是這樣叫順點)穿一身旗袍笑得端莊大方,和右上角他們家穿著學士服的大兒子相互映照著,照片中唯一還能熟悉得讓我辨識的,是星和他爸爸親切隨性的笑容。
小時候的鄰居,以這樣的身分出現在一本文學雜誌之中其實讓我倍感突兀,一度懷疑起面前的照片中是否就是那個家庭,而她是否就是我認識中的那個阿姨。或者說,是否我所有的認知與這樣專訪的認知有太大的差距。
於是在這篇專訪之中,謝阿姨成為了我不認識的曾佩玲小姐。然而在我印象中的曾阿姨,只是個討厭孩童午後笑聲的女人,有一點神經質,無法忍受睡眠被中斷,無法認受自己的孩子晚上九點半前還沒洗澡上床,控制慾很強,試圖把所有她親近的人都塑造成她想像中的樣式。最後的最後,她也成為了她想像中的樣子-那個在印刻專訪中的曾佩玲小姐。
三兩年前星一家人搬到離我們家不很遠的東湖,水蓮山莊,大概去年決定重考的那個暑假我還去拜訪過。水蓮山莊坐落在一口小湖邊的山丘上,山下的戒備森嚴,上去之後要穿過長長的中庭(步行十多分鐘吧),然後才是他們的住處。小小的,很精緻,窗外的景色也很適中地好看。那天我有見到曾阿姨,印象中她不再像以前那樣忙碌,感覺正安適地享受著她的成果。
重考接近尾聲,一年的重考生活行至今日我好像大夢初醒,心思清明,卻也更茫然地張望未來,張望未來我想要自己是什麼樣式。如此一篇專訪我不知道該說他扯謊或者誠實,大概只能說每個人在現實中想像的秩序和周圍人眼中的認知是有差距的。至於我自己,除了書寫之外大概想不到其他的樣子,至少至少,我知道自己在面對文字的時候是無法隱瞞的,同時我也渴望任何一個知道我名字的人,都能跟我想像中的自己無甚落差。無關好壞,我只是想誠實地看見自己,同時被看見。
我再度回想去年看見曾阿姨時她的樣子,回想她那個好像跑完百米停駐喘息的樣子,我猜,接下來的她會躺在小小的沙發上,打開電視,然後,評論政治吧。
挖腮 原來他們家 這麼有來頭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