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碩一結束


  碩一就這樣結束了。作為一個研究生,過去一年我念了點書並且試圖去釐清其技藝之美,於焉也在腦海中刻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話,像是Polanyi說的西方人(或者被自我延伸為某一部分的現代人)意識的幾個基本事實:「對死亡的認識、對自由的認識,以及對社會的認識。第一者,按照猶太人的傳說揭示於舊約故事中。第二者,則是藉著新約所記載之耶穌教誨如何發掘個人的特異性。…第三者則是因我們生活於一工業社會而向我們揭示著。」

  或者也有比較簡短的,像是JT說:我相信社會學是要尋找大於個體之上的社會結構,但同時我也堅信,在某些重要的歷史時刻下某一些少數的人有著改變歷史走向的可能。

  而我無意在列舉下去,但不得不說,在這些光怪陸離歷史社會交織拼湊的文本之中,對我而言並沒有一段話比得上駱以軍在臉書或許是燥症發作或者失眠嗑藥症候之下所寫的這段話。當然這只是對我而言,但照著社會學的宿命命題來說,「對我而言」必然意味著對某一群相同社會位置的人而言,儘管這一群人我難以命名之,但我相信有一些跟我一樣的人在不知生活為何之時,能夠在這樣的一段話裡面受其召喚以進入平板生活的另一個側面。

我們要走到那裡去呢
我們想像有一個世界的盡頭
比較和機場大廳 出入境海關這些消除掉那遙遠空間
無關的想像
風沙漫起的公路
或站在(也許是南美最南端)一片大海的面前
或一群貧民窟 四面八方曬晾的騷臭花眠被
也許是一片沙漠
也許是漫長的火車之旅
我們睡在硬座上頭的行李架上

我們剽竊了許多我們不曾去過的風景
但那樣的孤單和發瘋想走進那風景裡的夢遊感從來是真的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但有時我們竟可完全沒走進現場
就剽竊了公理和正義
一個義大利的小偷
一個加薩走廊炸彈廢墟裡哭泣的嬰孩
一個緬甸被射殺的僧侶
印第安陶笛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或薩哈林旅行記

我們要走到世界的哪裡
也許我們根本是個不存在的地名
遙遠之地有人期待走來我們這裡
當作他的世界盡頭
我們自戀而以為比以前的人更勇敢
但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認識那許多許多把我們鏡像成一個
許多人按讚(其實是我們自己裡面的我們自己)
的那個人
我們不認識那些被我們每日像虛空中不斷轉貼的
裡頭的任一個人
所以我們說謊
我們只是說故事的人

但是
我對她說
過了一個年紀之後
我們如果繼續在想這件事
就必然要走進故事裡了
那很像老梗
但於我們必然是要啟動這樣的旅程
我們開始懷念感傷那些年輕一輩正要展開的年紀
我們曾錯誤的誇大自己的衰老或少年
(我們太早衰卻又太晚熟了)
錯過了太多該抬起屁股出門
進入在陌生之境為現在的自己孵養故事的很長很長的時日
但奇怪 我們還是變成現在這個奇妙的說故事人
其實我們現在再不寫一本書
他們也記得我是說故事人這個身份了
或者 現在至死 我們再如何努力 奮戰拼搏一本完全不一樣的小說
他們還是只記得我們最開始的那幾本書

於是
這件事變成一個人孤獨的迴旋轉圈
既然如此
我們為什麼不趁光度漸暗 有限的餘生
真正進入那個我們要說的故事的旅途呢
一個旅者 孤獨呆在枯荒曠野旁的公路等攔車
或坐在高空三萬呎飛機那金屬子宮般小廁所裡頭抵艙門哭泣
時差 穿過不同半球的日和夜
擁抱著陌生人睡醒後忍不住不斷刷洗自己的身體
他會知道那是無法用這麼直接的哀傷 憤怒 同情 恐懼
講清楚 人類 完整的存在形貌
我說
不是故意耍孤獨(她知道)
不是故意反社會(她知道)
而是(對我們這樣的人而言)一個真正的故事

很久以前就發生了
比我們更好的說故事人
妄圖用故事把這個世界包裹進來
所有發生的事
但這世界以十的n次方的速度暴漲著
暴漲時每一單位裡的密度不但沒減少
且塞滿擠縮了更多故事之癌的基因複印 突變
慢慢說故事人像被暴風從後腦一巴掌捲走的落單守夜人
變成碎片裡的碎片
他可以感覺到處都是他
範圍大到像星空一樣
但他的碎片混在其他說故事人的碎片海洋裡
(或並沒有說故事人 而只是一個因暴漲而產生的時間幻覺)

於是
關於一趟該給予一個好故事的漫長旅途消失了
你坐在家裡客廳 書房
而世界像天文館的園頂投影星空那樣不及眨眼的快轉
沒有因漫長旅程而留在胸臆的
不是感動的 私祕顫抖
不是教訓的 嘆息或感慨

"但人類不是這樣的!!!"(不論是善或惡 情殺或父親的哀慟)
"我 我想說的是一個光滑的 或線團般的存在........"

"但我們不恰正同時在這兩個狀態中嗎?"她說 美麗的眼珠像玻璃珠子
分不出是安慰 還是她習慣的女兒式的訓誡
"譬如戰國策 譬如世說新語 也許某個繁複又錯亂的時代
上帝的拉霸機拉到十五連線
那時想貪心看人類如浩瀚星河全景的人
也是透過短句 短篇幅的故事
才看到那段文明的瘋狂和華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