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這段時間來我看過的書好了:村上的《人造衛星情人》、《挪威的森林》,川端康成的《雪國》,Allan G. Johnson的《見樹又見林》,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還有,剛才看完的,謝曉昀的《潛在徵信社》。
熟一點的人都知道我是個看過很少書的人,認真看過的書除了以上之外也只剩屈指可數的幾本。除了看書的數量少之外,我看書的速度很慢,也許不至於到真正緩慢的程度,但是在字句與字句之間時常充塞著橫長的間斷。
曉昀的書我用了兩天的時間翻閱,據她所說那是十三萬的字數,看的速度算是慢了,特別是第一天看的時候。那種停頓和遲疑的閱讀方式,就像是我瞳孔吸入的光線與腦細胞之間的神經連結出了什麼錯誤,黑體字確實地顯影在我的眼睛裡,但是我的腦筋卻來不及將它轉換成正確的意涵。那樣的阻隔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披上莫名的沮喪。
曉昀在新書裡的文字比我印象中更美麗,故事的內容比我想像中更晦澀。太多的時間,我除了釐清故事之外,更多時候我反覆在揣測她每一個字句與橋段的用意,怎樣的心境與人事物的接觸,而延伸出這樣一個故事。
駱以軍的推薦短句命為「夢境偷渡」,甘耀明的推薦序名為「女巫安魂術」。曉昀的作品在此之前我只看過《淹水》,短篇,一萬多字,刊載在印刻上的得獎作品。對於曉昀在文字中企圖鋪成的氛圍我是大致瞭解的,只是那種瞭解一直處在一種曖昧的光影中,文字本身或許不及我對她個人本身的認識一般真實。
大概才跟曉昀認識不久,我們對於寫字的意圖就達成了一種共識。我寫字的習慣是毫無創意只有誠實而對內的,我只是透過文字表達出給牽引住的自己,而曉昀是小說故事中的神,她執迷於創造故事並決定其中的一切。於是在我認識這個真實生活中的作者的前提之下,她所有虛構的故事都吸引著我去挖掘其中的動機,關於一個我真實認識的人創造這些虛構的動機。
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宜君姐說的(至少從她那聽來的):「這世界真實宛若虛構。」
大概是晚餐過後,我讀到故事裡閔柏林真實的秘密那一段。我闔上書,轉頭看天使外頭的河面是一片寧靜。我把菸抽至燙手,然後朝外彈出菸蒂。我一直很喜歡把菸屁股往河裡彈,不是懶惰,而是我喜歡聽見菸屁股落至水面後發出的那一點聲響。水會迅速地把燃燒的菸蒂澆熄,同時輕小的菸蒂會在水的表面發出噗滋和趴搭的一點聲響,只是輕輕的紙片裹住棉絮,但是那一點微弱的聲響在我耳裡聽來永遠都異常真實,真實地充滿份量。
閔柏林的秘密以一種殘暴的力道震攝住我,以至於我原本不甚順暢的的閱讀又被打斷。回頭再想,這個我幾乎視為姐姐一般親近的朋友,的確有著暴力的書寫方式,那令我著迷,而在這樣虛構的情結背後隱藏著怎樣真實的自我,在閱讀的當下已經不再是我執著的面向了。
故事的本身散發出妖異的色彩,就像封面內頁那張作者自介的照片一般,散發出背景的妖綠,衣服的橘黃斑斕,長髮漆黑,唇色紅潤,鮮明鼓動地好像畫面已經長出了生命,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色彩中妖異地生長出來的。
曉昀的文字一再抽長,就像駱以軍寫的那樣:「青春的靈魂像是靜夜裡妖異綻放復萎謝的一朵一朵曇花。」那種虛構的美麗詭譎成就了這篇故事,而其中人物的生命太真實,又交錯得不忍去承認其真實,只能用一種假想為虛構的方式安慰自己:世界上沒有那麼多黑暗的故事,沒有那麼多巧合的悲劇,沒有那麼多虛弱的靈魂。當我試著用一點點如此的話語安慰自己的時候,我知道我這視如姐姐的朋友靠著她的殘酷暴力勝利了。
翻開《潛在徵信社》,歡迎來到現實世界,來到這真實宛若虛構的世界。
--
祝福曉昀並感謝,為著這是一本好看的小說:)
日立可以把這篇好文章放在天使報台呀
回覆刪除這樣大家就都知道曉昀出第一本好書可以去買來看了!!!
:DDDDDDDDDDDDDDDDD
日立你文章寫的真好
回覆刪除我也一直記得我自己剛和曉昀認識的那天
把他誤以為是洪小玲還衝下樓問戴哥那個美女是不是......
哈哈哈:D
那之後因為曉昀的鼓勵和指導我才重新又開始寫作
我好珍惜她給我的而且我什麼也給不了......
前幾次曉昀誇獎我在兩人出品裡的散文寫的不錯
我雖然淡淡的嗯了一聲但其實我很想哭
那個夏天之後每個作品我都覺得能得到曉昀的誇獎才是好的對的真誠的
我最近寫的東西都好無聊
知道自己有些部份失去了好像可以拿卻拿不回來了的那種心情真的很慘
日立你一定要加油
不然我們一起加油好了
刀刀!你這篇寫出來的感覺好棒耶!
回覆刪除去BBS貼一下唄!
游你是指怎樣的閱讀障礙???
回覆刪除對了忽然想問問:
回覆刪除會在某些時候的某些部份,有某種程度上的閱讀障礙嗎?
好比說你是真的在閱讀
回覆刪除腦子裡的辭句與理解詞句是分開的(也就是兩回事)
那樣子分裂的狀態...
我想那是某種心境和思緒的狀態
回覆刪除應該不至於到分裂的程度喔:)